卢晓圣

时间:2024-01-05 04:30:12编辑:雅博君

卢晓圣的个人简介

卢晓圣,男,1968年6月出生于陕西富平。著名作家、企业家、发明专利持有人,现任美国电视总台(USATVinc)台长。2011年2月在美国纽约帝国大厦成功当选为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推广展示管理委员会执行主席。历任中国减灾报社记者,北京正豪办公大厦董事长,《北京文学》名誉社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华夏诗报》副主编,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晓圣作品选》《晓圣作品选?诗歌卷》《晓圣作品选?小说卷》等。

个人简介

卢晓圣,男,1968年6月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大学学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二、三届委员、四届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香港香宫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香港天下网络卫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儒商月刊总编辑、新加坡沮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电视总台(USATVinc)台长,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推广展示管理委员会执行主席。曾任《北京文学》名誉社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华夏诗报》副主编。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晓圣作品选》《晓圣作品选?诗歌卷》《晓圣作品选?小说卷》。

人物评价

卢晓圣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对民间疾苦深表同情,他思维开阔、言论大胆、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评论,都以贴近生活的真实和明快的风格,给人以励志、以遐想、以思索。其作品描绘了一个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形象和艺术典型。

他的五十万字长篇小说《别了石川河》2002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中,由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在一套节目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播出40天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中央台又将他的两部中篇小说《青清石川河》由姚科和黎春播讲。《卢家的楼》由方明再次播讲。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别了石川河》《泪汪汪的河》、晓圣作品选:《小说卷》《诗歌卷》、中篇小说《青清石川河》《卢家的楼》,散文集《呐喊的民歌》,散文集《中国儒商》,诗集《早春雷雨》《清平乐石川河》,《梦上床头》上下集等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访实况播出,据说温家宝总理当年就是收听了长诗《我是农民的儿子》后才下定决心取消农业税,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土地苛税。

个人成就

2011年2月卢晓圣在纽约当选世界最新科技成果推广展示管理委员会执行主席庆祝宴会演讲时,表示打算把针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九九国家战略》研究成果在2012-2013年完全无保留的捐献给中国政府。让中国未来发展,GDP保持10%持续增长,十年内保持不变活力,打破世界经济界的“中国城市发展将进入微增长期”的不科学定论。以此来完成自己对祖国报效的目的。以此来为全国的中青年人才作出带头和表率的作用。

1997年-2001年创办并担任民营企业北京正豪大厦董事长,期间在1999年与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杂志社共同举办过“正豪杯”我与共和国同行“全国有奖征文”。2001年与全国政协办公厅纵横杂志社共同举办过“正豪杯”多党合作在中国“全国有奖征文”。企业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达200万人民币之多。同时在陕西省富平县捐建农村科技交流中心大楼一栋。陕西省米脂县捐建农村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大楼一栋。其中得到邹家华和马文瑞同志的题词支持。

卢晓圣的座右铭:

巩固民族精神基础主宰世界文明世界兴先兴科教

创建中国先进形态掌握天下乾坤天下安主安民生

人物年表

2003年他的中英文对照版的散文集《呐喊的民歌》,诗集《含羞的太阳湖》在香港出版,拉开了他的作品走向国际的序幕。他的大量文学作品被译成西班牙,日文,阿拉伯等多国文字,著作被世界近百家大型图书馆收藏。

2006年起至今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中青年人才走出去战略的的指示精神,先后考察了51个国家和地区。同当地华人华侨进行了交流合作和及业务拓展。同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举行了论坛和被推荐演讲。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人类在核危机笼罩下的冷思考”;“在耶鲁大学以人类在纷乱的政治暴力笼罩下的冷思考”;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以“执政党在面对历史资源遗产和社会资源遗产在决策前的冷思考”,为主旨的多场次演讲和讲座。

2000-2006年担任中国大众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同时担任《北京文学》名誉社长,潜心文学创作,共出版个人专著15册,共计210万字。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以及海内外报刊发表作品共计160万字之多。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多次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国外媒体的专访,转载达1849次。本人坚持主旋律和文学艺术为工农商学兵服务的方针政策。从不受任何思潮的影响,毫不动摇的支持知识服务社会的原则。

2007年开始在香港创办中国香港香宫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天下网络卫视集团有限公司,为实现信息全球化战略并只身前往美国纽约创办USATVInc美国电视总台,他始终不忘党的培养,不管身处何地,都能以大局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的形象、尊严、利益出发。

上一篇:吕纪葆

下一篇:楼宝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