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尤金娜

时间:2023-12-26 22:15:53编辑:雅博君

玛丽亚·尤金娜的个人简介

玛丽亚·维尼亚敏诺芙娜·尤金娜(Maria Veniaminovna Yudina)绝对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她一生极少出国,不为西方所认识;即使在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有关她的资料也很少。国内肯定找不到有关她的传记译本。生活在当时极权统治之下,她那 直率和真挚的性格,使她增添了许多很难让人相信、后来却被证实的传说。典型的,如 有关莫扎特《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的故事。

个人简介

玛莉亚··尤金娜(Maria Veniaminovna Yudina 1899.9.9 Nevel――1970.11.19 莫斯科),1899年出生于俄国的Nevel,1970年在莫斯科逝世。从1906年开始接受钢琴教育;此后,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Anna Essipova。1913年,首次公开露面。而后,师从Tcherepnin和Blumenfeld等大师继续深造。从1930年开始,她在苏联频繁演出,此外,还曾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从教。一次,斯大林偶然间从电台广播中听到了她演奏的莫扎特的《A大调协奏曲》(K.488),当天深夜即立刻预定了该张唱片。1950年,她参加了莱比锡巴赫音乐节。1954年在波兰进行巡回演出。在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解聘之后,她继续在地处苏联首都的Gnessin学院从事教育活动;同时,还继续举行独奏音乐会。1962年,当斯特拉文斯基首次重返苏联,她参加了庆祝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80岁寿辰的音乐会。1969年5月,她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玛莉亚·尤金娜的演奏以她的多样性、阳性力量以及创造才华著称于世。

成长经历

大学时接受哲学与神学训练,并皈依了宗教。她有记日记的习惯,1917年,她在日 记中写到:我知道只有一种方式接近上帝,那就是艺术。我不认为我的方式是具有普遍 性的:我明白还有许多其他的路,但是对我来说只有这一条路是可行的――神圣通过艺 术,通过她的分支,音乐向我敞开。这是我的职业!我相信这一点,相信我的能力…… 我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在艺术之中,我只是艺术之链中的一环。

22岁那年尤金娜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学院赠予她一台大钢琴。按照传统 ,只有最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获此殊荣。几十年来这台钢琴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值钱的财产 。当时的苏联正值内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战乱中,尤金娜热情洋溢地去孤儿 院和医院举办音乐会,到学校授课,努力让这痛苦、不幸的一代感受到艺术世界的美妙 。她不断尝试新音乐并致力于现代艺术形式的发展。起初曾颇受苏维埃政府的赏识,称 她为音乐界的革命先驱,并为她的音乐会作了大量的宣传。不料后来却发现尤金娜信奉 上帝且永远不可能成为无神论者。 所幸的是,作为当时苏联的异类,她并没有像许多其他教徒那样被逮捕,在历次大 清洗中幸存下来,还成为音乐学院的教授。

1941年6月22号,纳粹德国全面进攻苏联,在被围困的900多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 尤金娜身在列宁格勒,尽管天天担惊受怕,憔悴不堪,但她此时一直坚持为列宁格勒人 民演奏音乐,因为她知道人民已经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他们极需特别的鼓励和支持,而这一切只有艺术才能给予。 列宁格勒解围后,Yelena Gnessina在莫斯科创办了音乐学院。她想组建一支特别的 教师队伍,他们必须是才华横溢并且对音乐有着不拘泥于传统的独到见解。尤金娜是个完美的不二人选,立即被邀请成为其中的老师。

1950年,她与萧斯塔科维奇一起参加了莱比锡巴赫音乐节。1954年在波兰进行巡回演出。在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解聘之后,她继续在地处苏联首都的Gnessina学院从事教育活动;同时,还继续举行独奏音乐会。1962年,当斯特拉文斯基首次重返苏联,她参加了庆祝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80岁寿辰的音乐会。1969年5月,她举行了最后一场音乐会。 在充满无神论、没有宗教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尤金娜坚持到教堂做礼拜,她一生坚 守自己的宗教信仰,以彰显她孤傲的人格。她从不抱怨物质生活的窘迫,从不讨好有权势的人,也从不涉足政坛;她不循规蹈矩,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一方面,同时表现在她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她不轻易妥协,非常固执。她与已经失势的作曲家交友,并且不顾任何禁令,演奏他们的作品。当帕斯捷尔纳克被放逐时,尤金娜很生气, 在她演奏会上就向大家宣布“今天晚上我不弹琴,我来读《齐瓦哥医生》这本书给大家 听!”她热爱自由,曾几度被剥夺教学的权力,被禁止出现在任何表演舞台上,过着苦 难的生活。评论界也不偏爱她。尽管真正的行家肯定了她的天赋,评论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的艺术深度,似乎害怕其中隐藏着危险的思想意识炸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生活在当代的“俄罗斯圣愚”。她的幸存,似乎证明,即使在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集权下的当代,“圣愚崇拜”仍有遗迹存在。

音乐特色

玛丽亚.尤李娜的演奏气势恢宏,音乐最大的特色在于不墨守古典型式的成规而富有深刻的创造性。

上一篇:吕萍(研究员)

下一篇: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