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廷浩

时间:2023-12-13 13:52:17编辑:雅博君

卢廷浩的个人简介

卢廷浩,江苏宝应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岩土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

简历

1964.9―1968.11 扬州大学 (扬州水利学校)陆地水文专业,

1968.11―1973.8 水电十四工程局(水电站建设),

1973.10―1977.1 四川大学 水工专业,

1973.2―1980.8 水电十四工程局(水电站建设),

1980.9―1982.12 河海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

1982.12―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

土的基本性质及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研究;土石坝(堤);地基基础工程应力变形研究;环境岩土工程

主讲课程

土力学(本科),基础工程(本科),高等土力学(研究生),土工数值分析(研究生)

主要成果

成果鉴定

多年来,主要从事土的基本性质研究、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和地基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土的基本性质研究方面,试验及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土的本构关系试验和模型研究;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接触面试验和模型研究;非饱和土固结研究。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将试验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高面板堆石坝与其它土石坝(堤);地基基础工程;应用程序研制。

(1)土的本构关系研究

进行试验、理论模型和应用研究。通过试验和实际应用检验了几种常用的土的本构模型,例如非线性E-u和E-B模型、剑桥模型、椭圆-抛物双屈服面弹塑性模型等;发展和完善了分部屈服弹塑性模型并提出近似考虑应力路径影响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个用于土石坝(堤)初次蓄水的新的湿化计算模式。考虑了中主应力和应力Lode参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将模型进行了适当改进和完善。

(2)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接触面模型研究

分析研究了Goodman 无厚度单元和Desai有厚度薄层单元等几种常用接触面模型的优缺点,总结了在实际工程中观察到的土与结构间错动或滑动现象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用粘土或砂与混凝土接触进行了小尺寸接触面单剪试验,探索应力应变规律,提出了二维接触面薄层单元本构模型并在实际工程中作了初步应用和验证;模拟实际高面板堆石坝垫层料与混凝土面板间的错动进行了接触面大型单剪试验研究。试验揭示了接触面的应力应变规律,错动位移和破坏特征,观测并记录到粗粒垫层料的剪胀/剪缩特性,提出了接触面薄层单元耦合本构模型,同时根据试验结果讨论了接触面薄层单元厚度的取值,使土与结构相互作用课题的计算结果更为合理。

(3)非饱和土研究

进行非饱和土性质与应用研究,推导了三维非饱和土固结方程。进一步分析指出,一维、二维和三维饱和土固结方程及一维和二维非饱和土固结方程均属于该方程的特例。因而所提出的三维非饱和土固结方程更具普遍意义。

(4)计算程序研制与在面板堆石坝及其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将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实际工程的计算分析,结合“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其它重点工程项目研究,合作研制了平面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Biot固结平面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程序,及相应的前处理程序。已经应用于十多项重点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同行公认为国攘煜取⒐氏冉

(5)地基基础工程研究

从事实际地基基础工程的方案设计、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指导与监测。大型工业厂房地基基础设计、高速公路软基和堤防加固工程,将已取得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于实际工程。例如,参加多条高速公路的软基处理和堤防加固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勘察和原型观测,一方面用于指导施工,另一方面用于研究土的基本性质。用原型观测资料验证室内试验和改进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发表论文

(1) 卢廷浩、施建勇、高玉峰,土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体会,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2006.8,北京

(2) 陈 亮、卢廷浩、袁俊平,土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研究,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2006.8,北京

(3) 袁俊平、陈 亮、卢廷浩,互动式教学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2006.8,北京

(4) 陈亮、卢廷浩、袁俊平,土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pp91-93.

(5) 袁俊平、卢廷浩、陈亮,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pp212-215.

(6) 卢廷浩、朱俊高,土力学与岩土工程教学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pp245-248.

(7) 吴B华,袁俊平,卢廷浩. 非饱和膨胀土边坡的稳定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8,29(增):363-367.

(8) 徐泽友,卢廷浩,丁明武,高塑性黏土与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特性[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月

(9) 徐泽友,卢廷浩,王一博. 改良磷石膏混合碎石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8,5.

(10)徐海波,卢廷浩,陈亮等.堤防公路纵裂缝成因与治理措施的数值模拟[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8,5.

(11)周爱兆,卢廷浩,王伟. 包裹式加筋土挡墙在城墙修复中的应用. 岩土力学,2005,26(S1)

(12)卢廷浩,周爱兆,刘尧. 高面板坝失效缝渗流模拟计算与讨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13)周爱兆,卢廷浩,刘尧. 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5):524-528.

(14)Aizhao Zhou,Tinghao Lu.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of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in Consideration of Strain Softening and Dilation.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2009,2.(SCI检索刊源);

(15)周爱兆,卢廷浩,徐泽友,丁明武. 接触面等应力增量比路径单剪试验及模型研究.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5.

(16)卢廷浩,周爱兆,刘尧. 单剪条件下主应力大小及主应力轴方向. 岩土力学. 2010,4.

(17)A.Z.Zhou, T.H.Lu and Z.P.Gao. Constitutive model of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under constant stress increment ratio stress paths. GeoHun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allenges And Recent Advances In Pavement Technologies And 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2009.( EI检索)

(18)刘荣,卢廷浩,垃圾土的复合沉降模型研究,建筑科学 , 2007年23卷12期

(19)周爱兆,卢廷浩,王伟. 包裹式加筋土挡墙在城墙修复中的应用(EI:05289208054). 岩土力学,2005,26(增刊);

(20)周爱兆,卢廷浩,吴世龙. 土与结构接触面等应力增量比路径单剪试验研究.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10.

(21)周爱兆,卢廷浩.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 岩土工程学报,2008,10.

(22)Z. Zhou, T. H. Lu, Z. P. Gao. Constitutive Model of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under Constant Stress Increment Ratio Stress Paths. GeoHunan Intern)

(23)吴世龙、卢廷浩、杨德喜,石灰改性磷石膏的工程性质研究,江苏建筑 2007 第6期

(24)杨德喜 卢廷浩 吴世龙 粉煤灰改性磷石膏的工程性质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0卷 241页

(25)黄亮亮 卢廷浩 面板坝建基面垫层铺盖对大坝渗流的影响分析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年4月 第13卷第4期

(26) 黄亮亮 卢廷浩 面板坝建基面垫层铺盖对大坝渗流的影响分析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年4月 第13卷第4期

(27) 卢廷浩,蓄水后土石坝坝体所受浮力问题释疑[J],岩土力学,2008(7)P2009-2010.

(28) TAO Feifei, LU Tinghao, WEI L L , Modeling on gas generation process of closed municipal solid waste landfill. 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USA, 2007.

(29) WANG Wei, LU Tinghao, SUN Binxiang, LIN Wei.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ime-dependent surface subsidence of coal mining work-out area. Mine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USA, 2007.

(30)WANG Wei, LU Tinghao, SUN Binxiang (EI/ISTP收录).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hear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soil-concrete interface during shear fracture proces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 (348-349): 881-884.

(31)王伟, 卢廷浩, 周干武. 黏土非线性模型的改进切线模量. 岩土工程学报, 2007, 29(3).

(32)王伟, 卢廷浩. 基于Weibull曲线的软基沉降预测模型分析. 岩土力学, 2007, 28(4).

(33)王伟, 卢廷浩, 王晓妮. 软土路基线性加载沉降曲线的研究. 岩土力学, 2006,27(5).

(34) 王伟, 卢廷浩, 宰金珉. 含水率对不同接触面抗剪强度影响直剪试验分析. 岩土力学, 2006,27(s).

(35) 卢廷浩,王伟. Improved shear stress-strain model of soft soil based on potential energy dissipation theory. Soft Soil Engineer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2006,10:731-734.

(36)卢廷浩, 王伟, 王晓妮.(Ei收录)土与结构接触界面改进直剪试验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6,(1):82-85.

(37) 王伟, 卢廷浩, 宰金珉. 预制桩承载力时效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水运工程, 2004,(11):9-13.

(38) 周爱兆,卢廷浩,吴世龙,土与结构接触面等应力增量比路径单剪试验力学特征研究,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28(5).

(39) 宋新江、卢廷浩、李炳蔚,砂样平均粒径计算方法探讨,河海大学学报,2008,36(1),P121-124

(40)吴世龙,卢廷浩,杨德喜,石灰改性磷石膏的工程性质研究,江苏建筑 2007 第6期,pp49-51

(41)杨德喜, 卢廷浩, 吴世龙,粉煤灰改性磷石膏的工程性质研究,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0卷,pp241-243

(42)王传文,卢廷浩. 冲击压实技术在不同土质路基压实中的试验分析比较.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7.

(43)王传文,卢廷浩. 采用冲击压实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与实例. 水利经济[J], 2007.

(44)黄亮亮,卢廷浩. 面板坝建基面垫层铺盖对大坝渗流的影响分析. 水利科技与经济[J], 2007, (13).

(45)王伟,卢廷浩. 基于Weibull曲线的软基沉降预测模型分析. 岩土力学[J], 2007, (28)4.

(46)王传文、卢廷浩,冲击压实技术在路基的应用试验分析,江苏建筑,2007第一期,总111期.

(47)朱凯、卢廷浩、周爱兆,面板堆石坝垂直缝局部失效渗流量数值模拟计算,水电2006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0, 昆明,论文

(48)王伟,陈剑,卢廷浩。苏州河河口水闸三维固结有限元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2):2054~2058(已被Ei检索)

(49)卢廷浩、高贵全、陈剑,蓄水后土石坝应力变形有效应力算法,岩土力学(No.2,2005)卢廷浩,袁俊平,Prediction & Prevention of Inconsonant Deformation between Face and Body of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第四届国际大坝会议,中国南京,2004.10

(50)卢廷浩,应重视和研究教学过程,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2.

出版专著

1.《土力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2.《土力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1(第一版),2005.5(第二版)

3.《高等土力学》,主编,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4.《岩土数值分析》,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3.

5.《土力学CAI》教学课件,负责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6.《土力学与地基》(参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7.《现代卫生填埋场的设计与施工》(合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8.《交通土建软土地基工程手册》(参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9.《广东省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实用技术》(参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获奖情况

(1)“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土质心墙体堆石坝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参加,199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的变形规律研究,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1987.

(3)江苏省重点工程:京杭运河续建工程(江苏段),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参加,1988.

(4)宽级配砾石土作高堆石坝防渗体研究,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7,1997.

(5)二灰(土)桩加固高等级公路软基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1999.

(6)深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中的水平防渗特性研究,校科技进步奖2等,排名2,2002年.

(7)高土石坝应力变形分析理论和应用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4,2007.12

(8)《岩土数值分析》,获江苏省研究生一类优秀课程,负责人排名1,2009.

(9)土力学(本科生学位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排名1,2009年

(10)土力学(本科生学位课程),获江苏省精品课程,负责人排名1,2002年,及2008年

(11)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土力学》(第二版),2007

(12)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

(13)王伟“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2007

(14)高等土力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排名4,2003。

(15)《土力学》获河海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排名1,2004

(16)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个人奖),河海大学,2003年。

(17)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河海大学教学成果2等奖,排名4,2003年。

(18)专业导师制的教学实践,河海大学教学成果2等奖,排名3,2003年。

(19)严恺教育奖,二等(个人奖),2004.10

(20)获得民盟江苏省委"优秀教师"荣誉表彰(个人奖),2004.9

(21)《土力学》(教材体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2005.1

(22)《土力学》获徐芝伦优秀教材二等奖,2005.10

(23)徐洋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的指导教师,2002年

(24)河海大学奖项多次(获奖教金三次、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国家重点学科申报工作先进个人等)。

上一篇:牟培尔堆

下一篇:卢福泉